中国虽是世界摩托车生产第一大国,但不是世界摩托车的强国。我国摩托车的产品质量与欧、美、日的摩托车相比,特别是可靠性方面,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摩托车行业面临着开发能力低、产品同质化严重、中大排量技术欠缺、知识产权意识尚待提高等诸多问题。
我国摩托车主要集中在50cc、70cc、80cc、90cc、100cc、110cc、125cc、150cc等几款微、小排量车型上,更大的排量车型很少,或者甚至是空缺。摩托车生产技术水平多限于中、小排量低速车上,过于集中。多个企业的车型外观相似,简单重复、千车一面、水平一般是我国摩托车的特点,真正有个性化且作为企业标记性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寥寥可数,中、大排量及高速车的开发能力及成熟技术还没有真正掌握,高性能大排量摩托车一直被进口车垄断,这也是国内摩托车企业总觉得摩托车市场(小排量)竞争过于激烈的原因。
发动机是一个系统工程。能制作一台发动机和制造一种发动机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一台发动机只是单体的问题,而一种发动机,却而要形成一条产业链。涉及的工艺,检测,标准化流程等等等等都是大工程,每一步都要由巨大的投入和经验才能换来。
和航空、火箭等产品不同,发动机是一种量产产品,很少有公司可以做到完全的自主生产从发动机本体到电控的完整部分。
CG机(顶杆机)以其机构简单,造价不高,耐用,皮实的特性著称,属于50年代的日本本田技术,1984年被引进至国内。真正的兴盛是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CG125车型率先在南方沿海城市普及,很快这股风潮全国蔓延与普及,由于发动机的特点注重耐用为主,质量表现可靠,同时也有大批走私货的涌入。在大势所趋下,生产CG125款式的摩托车和发动机,就成了国内摩托车企业的主打然后方向。
最开始的时候是进口整车零件到国内进行组装,与原装货相比质量差异不大,但在全国内消费者的激增和商家的追求利益最大化下,整车零件进口变成发动机主要零部件的进口,其他大量采用仿制CG发动机的国产件以降低生产成本追求以低价(放弃质量)占领市场,多数人都是想低价买到好东西,所以看到同样款式的价格低了一半,都会心动不已,但是买回来后往往是大失所望。因为顶杆机的皮实,是建立在凸轮和摇臂之间的传动零件、以及配气机构等主要零部件的耐用和精密度,而仿制CG125这些部件的标准往往不达标,所以很快就会送入修理店。但普通消费者并不清楚这些,于是造成了人们印象中的CG的质量已然落伍不行了,现在说到的顶杆机都这些仿制品的印象。
看看这历程,就知道为什么改革开放后一提国货很多国人都摇头了,改革开放后只追求利益最大化,其他的靠边站。如今还有厂家为了追求利润,对整车局部外形和发动机形式进行了变形设计,如风冷改水冷,扩缸等。尤为严重的是,将某125ml发动机扩缸后(有风冷机型,有水冷机型),变成150ml排量发动机,这些小排量发动机只经过简单的扩缸(即加大活塞、活塞环、活塞销和气缸)其他如曲轴连轩组件、曲轴箱及主轴承等支撑件、运动零件基本没有变化,发动机完全没有储备功率和扭矩,使发动机始终处于高速、高温、高负荷状态下运转,提前消耗了发动机的动能,使机件严重磨损,最终造成发动机使用寿命大大缩短。
没有一个合格的齿轮供应商,就找不到一个合格的机床供应商,没有合格的机床供应商,就没有精确的机械尺寸,没有精确的机械尺寸,就没有发动机。
花钱能买到设计图,买得到生产流程,买得到标准;但是,整个供应链是买不到的。发动机的量产是个系统工程,说是一个国家工业发达程度的标志也毫不为过。在全中国都在搞电子的时候,机械的重要性被有意无意忽略了。殊不知机械如骨,电如肌。中国的工业基础这么多年仍然还算是在起步或者起点。
民族品牌得不到本国消费者的支持真是让人很难过的事,不要扣爱国这帽子,大家不是买不起15000元的125-150排量的摩托车,而是你生产出来的产品值不值这个价,这也是为何许多老摩友宁愿花20000元买一部经典的125摩托车原因所在,消费者支持你,你对得起消费者吗?没有谁欠谁,请互相尊重。品质就上去了,国民买的放心的同时又逐步产生了很强的民族自尊、自豪感。
来源:日行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