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动显然也是一个亏钱企业,尽管在2015年卖掉了5万台电动车,但是每一台车都是亏钱销售,在一年半的时间内,足足烧掉了5000万的A轮融资。就这样一个A轮融资迅速烧光,老板李一男官司缠身的公司,在资本寒冬的大环境下,似乎和数以百计“A轮死”的公司没啥两样。但是和小牛目前所处的境况似乎大相径庭,最近传出了小牛获得凤凰瑞祥等3000万美元的A+融资的消息,小牛又有钱可以烧了。让人不禁要问的是,这3000万美元A+投资背后是怎样的逻辑?小牛持续烧钱究竟有没有未来?
三问小牛:产品、市场和潜在对手
在讨论这笔投资是否合算之前,我们不妨先问小牛的三个问题——面对的市场有没有未来?产品和技术能否颠覆市场?有没有不可逾越的对手?
第一个问题,小牛电动面对的是出行市场。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市场,包含了公共交通、私家车、出租车、摩托车、电动车和自行车等交通工具。而其中,大中小城市也存在明显的区别。以北京为例,根据公开数据的粗略统计,每天具有3000——4500万人次的出行需求,地铁、公交车能覆盖50%左右的需求,私家车大约能覆盖15%,剩下的35%则由电动车和自行车覆盖。
在中小城市,电动车和自行车的出行覆盖率更高,甚至成为主流的出行方式。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在出行市场风光无限的Uber和滴滴,主要依赖机动车,其服务的出行人次比例其实只占出行总人数的小部分。在机动车污染导致雾霾横行,大中城市限制机动车、鼓励绿色出行的大背景下,电动车市场的增长会一直持续。VC无疑想在绿色出行中,发掘下一个Uber。
第二个问题,从小牛去年发布的小牛电动N1来看,小牛就是冲着颠覆传统电动车行业来的。我们都知道,电动车无声无息,不易被行人提前发现,而刹车性能普遍较差,很容易酿成事故。而铅酸电池的保养、电动车的被盗问题也一直突出。而小牛一上来就是打破传统,采用了锂电池设计、并配置了超越新国标的刹车系统,再加上互联网思维下的APP追踪防盗、锂电池的免维护等特点,颇有点当年小米出现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味道。
第三个问题,传统电动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前五名的品牌占据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么看新品牌似乎难有机会。但是有了智能手机的前车之鉴,市场被技术革命或者是互联网思维一夜扭转也并非天方夜谭。在市场保有量超过2亿台的情况下,如果有电动车品牌能够以技术创新+互联网思维的方式切入,其想象空间无疑对VC是有吸引力的。
小牛电动车出行的市梦率
有庞大的市场空间,有绿色出行的未来所向,有等着去被颠覆的2亿保有量市场和传统品牌,有锂电池、防盗、新式刹车技术及互联网思维的加持,小牛电动的烧钱与亏损似乎可以被理解。但是光有这些还不够,小牛想主宰出行场景,成为电动车行业的下一个Uber、滴滴,还会有一系列的挑战有待战胜。
虽然Uber、滴滴所代表的分享经济高度依赖机动车,在雾霾、污染和拥堵的情况下,其在出行所占的地位必然有所局限。但是别忘了,Uber们本质上是一个服务平台,向用户兜售的是它们的服务和理念,只有服务,才能被高频次、高粘性地使用。而小牛电动车本身只是一件工具,像传统电动车厂商那样,工具售出,用户如非必要的售后和保养,无需再和厂商再次建立联系,那么对用户的服务频次和粘性将大为降低,也谈不上主导出行。
电动车的换代周期远比智能手机长,想短期引爆存量市场困难重重。而在增量市场上,传统品牌强敌环伺,小牛在技术上的优势能保持多久是个未知数,如果不能像小米那样快速打开市场,确立互联网特色服务与互联网渠道的价格优势,和有强大线下渠道的传统品牌展开拉锯战,对资金链无疑是巨大的考验。
小牛下一步关键棋是保持用户高粘性
我们看到小牛正在努力地在服务端进行创新,加强用户粘性,试图打造自己的用户文化。比如说,小牛第一款产品目标是高端的发烧用户,希望通过核心粉丝的反馈和口口相传来提升产品以及增强美誉度。然后围绕这些粉丝推出头盔、手套、贴纸、个性背包等带有文化色彩的周边产品。又比如“niucare”电动车保养计划,提供了免费整车保养、盗抢损失和人身伤害保险等,也在试图颠覆传统电动车行业的服务体系,增加用户的粘性。
图注:年轻人希望通过个性产品,找到自己兴趣相投的圈子。
正如罗振宇所说,“这个时代钱越来越不值钱,用一个主意换来了papi酱团队肯要我们的钱。这得谢谢人家。是人家给了我们投资的机会。”或许,对于VC来说,拥有“绿色出行、互联网造车、电动车中的特斯拉”等概念的小牛,能完成3000万美元A+投资,就是捡到了一个大便宜。